数字

数字 法语 数字 法语 数字 法语
0 zero 10 dix 20 vingt
1 un 11 onze 30 trente
2 deux 12 douze 40 quarante
3 trois 13 treize 50 cinquante
4 quatre 14 quatorze 60 soixante
5 cinq 15 quinze 21 vingt et un
6 six 16 seize 22 vingt-deux
7 sept 17 dix-sept 23 vingt-trois
8 huit 18 dix-huit 24 vingt-quatre
9 neuf 19 dix-neuf 25 vingt-cinq

第一周 法语、法国国家象征

法语历史

  • 为什么古代法国被人称之为高卢(la Gaule)呢?

    • 大约公元前8世纪左右,源于德国西南的凯尔特人经莱茵河进入法国,后又来到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于公元前5世纪抵达大西洋沿岸和法国南部,他们征服了西南部的伊比利亚人(les lberes)、中央高原的阿奎丹人(les Aqultains)和东南部的利古里亚人(les Ligures),并与他们杂居融合。古罗马人把凯尔特人称之为高卢人(les Gaulols),把高卢人居住的地方称之为高卢。古代的法国成为高卢,就由此而来。这些凯尔特人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还创造了被后人称之为拉登文化(la Tene calture)的铁器时代。
  • 古法语来源于高卢语吗?…当然不是。

    • 法国人的祖先是高卢人,那么高卢语想当然地也就是法语的前身了?然而,由于古代克尔特和高卢人的的宗教守护者德落伊教祭司(lesdruides)拒绝书面传授他们的知识,高卢语资料匿乏,这门语言随之消失,如果想要了解这门语言的结构,可以借鉴今天依然使用的布列塔尼语。
    • 其实,早在公元前700-500年克尔特人入侵高卢这块土地是,当地已有人居住。其他民族在这之前就长时间地生活在这里。如:利古里亚人(Les Ligures)(Ligurians),世居于阿尔卑斯山南蓬、亚平宁山北段西黄至地中海岸之间。Les lberes(伊比利亚人),Les Aquitains(阿奎丹人)但这些民族的语言大概不属于印欧语系。
  • 古法语来源于拉丁语吗?—是的,但是哪种拉丁语(quel latin)?

    • 凯尔特人成了高卢人,其使用的语言被人称之为高卢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公元前58年,罗马元老院派造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恺撒(Julius Cesar)率军远征高户。恺撒在高卢征战近10年,“约100万人被杀,近100万人沦为奴隶。”从此,高卢纳入罗马的国家版图,沦为罗马的一个省,揭开了高卢历史新的一页——罗马时代。这是法国文化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高户并入罗马帝国。征服者带来的是高度发展的希腊罗马文化,大批罗马士兵、移民、商人、教士来到高卢,同时把他们的语言——拉丁语也带到了高卢。高卢人虽然有自己的语言,社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当时的高户文化还是比较落后,高卢人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语言文字。因此,被拉丁文化同化了。罗马帝国使用的是统一的语言——拉丁语(le latin)。
    • 高卢地区使用的不是公元前1世纪那些先哲们如凯撒、西塞罗或维吉尔等使用的书面拉丁话或古典拉丁语(le latin dit classique),而是通俗拉丁语(le latin vulgaire),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瓦解,通俗拉丁语(le latinvulgaire)或说大众拉丁语(le latin populaire),被当地的本土语言影响,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最后形成了罗曼语族(les langues romanes)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话、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话种。
  • 高卢语对法语的影响

    • 古法语的根当然是通俗拉丁语。但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语种的影响。
    • 首先是高卢语。词汇肯定是有高卢语的特征的。我们在学习法语的时候,对于法国人的70以上的数字,实在是不敢恭维。像小孩子一样加乘都来。这点,我们要怪罪高卢人。因为,以20为倍数的计算方式,就是来自高卢语。
    • 据专家考证,法语动词变位中,第一人称复数的词尾-ons也是来自高卢语。
    • 拉丁语对法语的影响:原本,拉丁语是一种有词形屈折变化的语言(la langue flexionnelle),它靠词形的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到诸上各种语言的影响和自身的发展,古法语慢慢变成了分析性语言(lalangue analytique),主要借助冠词、介词等工具词(或虚词)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句子顺序非常重要。
    • 另外,拉丁语的名词、形容词和代词都有6个格(就是主格(lenominatif)、宾格(l’accusatif)、属格(le genitif)、呼格(levocatif)、与格(le datif)、夺格(l’ablatif))的变化,加上复数就是12种。现代法语只剩下主宾两格。
  • 日耳要入侵及对法语的影响:

    •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衰落,日耳要人人侵高卢,在人侵者法兰克人,哥特人和勃民第人中,法兰克人对法语的影响缓大。其实,在公元5世纪入侵之前,法兰克人已经出现在高户的土地上。他们早期在罗马军队中当胖佣兵
      (mercenaire)。在公元2世纪时,当地土地所有者因为没有安全感纷纷离开,三世纪时,法兰克人大批涌入并授权占领荒芜的地区。到了四世纪,高卢罗马贵族退同乡下,日耳要人定层在此并耕种土地。法兰克人占领高卢并不单一是日耳曼士兵人侵的原因,也是由于一些日耳要人早已与当地高户罗马人进行日常接触,并长期定层于此的结果。
  • 法兰克人占领北方,从索姆河(la Somme)到卢瓦尔河(la Loire),除了布列塔尼地区的整个北方。
    • 哥特人占领南方,从卢瓦尔河laLoire)到迪朗斯河(la Durance),
  • 勃民第人被妈奴从莱尚河中游驱赶到萨瓦地区,随后他们向四面八方扩张,包括勃民第,弗朗什孔泰和罗纳阿尔卑斯地区。

    • 在语言上,这种不同民族分片占领使不同地区操不同的方言。(dialecte)

      • —dialecte d’oll au nord du territoire(oil-oui) 北方使用奥依语

      • —dialecte d’oc au sud (oc-oui) 南方使用奥克语

      • —-dialecte francoprovencaux中间地带使用普罗旺斯法语,覆盖了罗纳河中游盆地,里易日内瓦和格勒诺布尔地区)

  • 每一种方言都对法语的漫长的演变及形成中发挥了作用。
    • LesFrancs法兰克人 LesBurgondes勃民第人 LesVandales汪达尔人
      Les Wisigoths 西哥特人 Les Saxons 撒克避人
    • 希腊语对古法语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其实,古希腊文化高潮时期,古罗马帝国还未成气候。当时,由于希腊人只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同高卢人有接触。罗马帝国强盛之后并吞高卢之后,南部地区使用希腊语的情况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原来拉丁语并没有冠词。这是效仿古希腊语的结果。
  • 法兰克语,也在古法语的形成当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法兰克人使用字母h,所以现在的法语单词中有h。还有那个w,也是法兰克语的杰作。

法国国家象征

国花

法国人把驾尾作为国花,其意有三种说法:

  1. 象征古代法国王室的权力。相传,在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克洛维(481-511年)洗礼的时候,上帝赐给了他一件礼物一一莺尾花。此后法国人纪念自己的始祖,便把莺尾花作为标志。从公元12世纪起,法国的国徽上便出现了莺尾花的图案。
  2. 宗教上的象征。公元1376年,法国国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把原有国徽图案上的驾尾花改为三枚花瓣,代表着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3. 法国人民用莺尾花表示光明和自由,象征民族纯洁、庄严和光明磊落。

玛利亚娜

玛利亚娜是法国的绰号,也是法国的象征。在法语中,贵族阶层不喜欢玛利亚娜,因为她代表着人民。革命者选中玛利亚娜,因为玛利亚娜象征着祖国母亲,母亲的乳汁保护着共和国的孩子。

  • Marianne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是想像中的形象,还有人认为她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她通常是一位带着帽子——弗里吉亚帽(bonnet phrygien)——的女性,说到这里,我想先讲一下弗里吉亚帽的来历,以便我们更快地解开Marianne的身世之谜。
  • 弗里吉亚帽源于一种叫做pilleus(拉丁语)的毡帽,这两种帽子在外形上很相像。罗马帝国时期,被主人释放的奴隶在获得自由后会带着这种帽子,他们的后代成为城邦居民后也会戴这种帽子,渐渐地,两种帽子混同了,成为了自由的标志物。
  •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与雕刻家就习惯用帽子传递崇尚自由的思想,通常在长枪的末端放一顶弗里吉亚帽,就像刺杀凯撒的刺客一样。
  • 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起义军用弗里吉亚帽坚定人民追求自由的信念。
  • 在法国,弗里吉亚帽从1790年成为了自由与公民责任感的标志,也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标志。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带着弗里吉亚帽的Marianne逐渐成了法国大革命的标志。
  • 比利时动画片蓝精灵
  • Marianne这个词本身由Marie和Anne缩合而成,18世纪法兰西王国很多女性天主教徒都叫做Marie或者Anne,历史上一些知名女性的名字都有这个特点, 例如路易十四的母亲Anne d’Autriche以及路易十六的王后Marie-Antoinette。
  • 玛利亚娜(1536-1624)一位西班牙作家。

十七世纪初,(拉伐雅克)弗朗索瓦·拉瓦亚克的天主教徒于1610年刺死了法王亨利四世。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共和党人为纪念(拉伐雅克)拉瓦亚克,用“玛利亚娜”来为自己的秘密团体命名。此后 ,玛利亚娜便成为法国的代名词。

  • 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戴着弗里吉亚帽的Marianne所承载的自由涵义使她被写入了革命歌曲的歌词中,例如《Marianne的拯救》,它写于1792年10月,描绘了向新制度——共和制度转型的美好景象,当时正值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的第十二天。当时,法国南部的共和党人致力于将这个名字和他们的政治理想联系起来。具有象征意义的Marianne在共和国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之间迅速达成了共识,而后很快被法国人民所接受。Marianne最终成为了法兰西共和国以及共和国价值的标志——“自由、平等、博爱”,这六字口号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一项宪法原则,于1848年载入宪法文本。
  • 关于Marianne,还有几个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是美国的自由女像,有“自由照亮世界”的意思,其实它恰好是法国赠送给美国祝贺其置布独立100周年的礼物,法国雕塑家Frederic-AugusteBartholdi对自由女神像的灵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Marianne的影响,所以从外形上也和Marianne有相似的地方。
  • Marianne是法兰西共和国的自由女神,在欧洲的历史上,对于一种精神或者主张的宣传通常不是对人民直接的灌输,而是通过类似于Marianne这样的拟人手法,这是他们宣传政治理想或者凝聚社会力量的特殊方式。
  • 对于普通的人群,则要借助艺术之手传授教义,这成为欧洲很有代表性的传统与特色。Marianne法兰西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价值的肉身,是人民心中的精神领袖。

国旗

法国三色旗分别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如今,三色旗中间加上玛利亚娜的头像,便构成了法国最直观的识别国家公共职能的标记。从1999年起,只要是省、部级或使馆发出的带台头信件,小册子、表格、广告和信息载体,都必须具备此标记。图标右边上行写有一行小字:自由;平等;博爱。下行写有一排大写字:法兰西共和国。

国歌

第二周 法国地理、人口、资源

地理

  • 法国是六边形(L‘hexagone)国家

  • 欧洲的十字路口(Carrefour del’ Europe)

  • 三面临海,三面邻国;西欧最大,欧洲第三

  • 海岸线2700km,陆地边界线2800km,国土67万,本土55万,22个大区,96省。

  • 芒什海峡 La Manche | 大西洋:Ocean Atlantique | 地中海:La Mer Mediternanee

  • 法国邻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安道尔,西班牙

    image-20200609195612594

  • 河流

河流 长度(KM)
卢瓦尔河 1010
罗纳河 812
塞纳河 776
加龙河 575
  • 主要城市:巴黎、里尔、勒阿弗尔、斯特拉斯堡、奥尔良、里昂、格勒诺布尔、波尔多、南特、图卢兹、尼斯、马赛

人口:6620万(2014年)

  • 主要宗教:天主教(64%);伊斯兰教(3%);新教(3%);犹太教(1%);无宗教信仰(28%);2009年《十字报》调查数据)
  • 民族:法兰西人/阿尔萨斯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弗拉芒人/巴斯克人,后部分为多民族混合体

资源

  • 森林面积约1556.5万公顷,覆盖率28.6%
  • 可耕地面积4/5
  • 农业产值占欧盟的27%(“欧洲的粮仓”)
  • 物产丰富(20公里)
  • 主要矿藏:铁矿,其次铝土矿和钾盐矿。煤炭储量几近枯竭,所有矿石依赖进口。
  • 主要依靠能源:核能约78%电力靠核能供应。

第三周 法语与节日

法语

Expressions utiles 中文释义
Je m’appelle Isabella 我的名字是Isabella
Tu t’appelles comment? 你叫什么?
Il/Elle s’appelle comment? 他/她叫什么?
Vous vows appelle comment? 您叫什么?
Mon nom est… 我姓什么
Mon prenom est.. 我名什么
Je suis Isabelle/chinois(e)/etudiant(e)/a Beijing 我是伊丽莎白/中国人/大学生/在北京
  • Nom, Nationalite, prefension, lieu
  • 这是什么?这是一辆自行车。Qu’est - ce que c’est?C ‘est un vélo.
  • 她是法国人吗?不,她是意大利人。Elle est française?Non, elle est italienne.
  • 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我的电话号码是01 23 45 33 16。Quel est votre numéro de téléphone?Mon numéro de téléphone est 01 23 45 33 16.
  • 这是谁?这是朱莉(Julie), 弗朗索瓦(François)的妻子。Qui est - ce?Julie, la femme de François.

法国节日

  • 11个法定假日,30天带薪假期,周六周日双休

image-20200312151559975

1c 2a 3g 4f 5c 6b 7h 8e

1.元旦(公历1月1日)

  法国的元旦本来是每年4月1日,直到1564年,国王查理九世才把它改作1月1日。新年期间,亲朋会聚会,馈赠礼品或钱。有趣的是,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新年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的一年定交厄运。

  也有种说法是,在查理九世做出改动之前,法国的元旦日期并不固定,根据地区、时代的不同,新年的日期也不同。例如改动之前里昂地区的元旦,是从圣诞节开始的,还有些地方的元旦,在3月1日、3月25日或者复活节等等,相当混乱,这也是查理九世之所以要在1564年颁布敕令,统一全法国元旦日期的原因。

  在1月1日一大早,法国的父母会给孩子发“压岁钱”,以表示对子女的关爱。另外,法国人对于元旦这一天的天气相当重视,因为他们把元旦这一天的天气看作是新一年的年景,所以元旦大清早上街看风向来占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传统。

  如果这一天刮南风。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一切顺利;如果刮西风,则将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若是刮东风,这一年水果将高产;而如果刮北风,那么这一年就要歉收了。因此,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报,是人们最为关心的。

  如果说圣诞节是法国人与家人相聚的时候,那么到了元旦的夜晚,就是法国人跟朋友共度的时候了,友人们聚在一起,饮酒作乐,而因为法国民间有一种迷信说法:除夕时家中的酒瓶里如果还有剩余的酒,来年就要交厄运,因此,人们在这天晚上一定要将家中的酒喝得一滴不剩,所有的人都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新一年才会有新开始。

2.主显节(公历1月6日)

  主显节是在1月6日,意思是显示上帝的意图,让人间知道一个不寻常的孩子耶稣基督诞生了。主显节是基督教最古老的三个节日之一(其他两个是复活节和圣诞节),因此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基督徒来说,1月6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为主显节是在12月25日圣诞节后的第十二天,主显节又叫“第十二日节”。主显节也叫“小圣诞节”,因为它标志着圣诞节的结束。

  传统上把东方三贤人到达耶稣出生地的时间作为主显节的标记。据圣经记载,当耶稣在伯力恒(中东以色列的一个城镇)降生时,上帝在东方的天空中放置了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东方三贤人在巴勒斯坦东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了这颗星星。对于他们来说,它意味着一个婴儿的诞生,这个婴儿会成为犹太人之王。他们跟着这颗星不远万里来到耶路撒冷,告诉希律王他们想朝拜这个新生的婴儿。当他们离开耶路撒冷时,又一次看到这颗星星。他们高兴极了。星星在他们前面引路,最后在婴儿降生的地方停下。他们跟着这颗星星来到房前,走进房间,看到了基督和他的母亲。他们弯腰施躬向那孩子朝拜,并献上金子、乳香和没药作为礼物。

  三贤人走后,上帝派来的天使告诉耶稣的父亲约瑟夫赶紧带耶稣和他的母亲逃到埃及,因为希律王想要搜寻那个孩子,然后把他杀掉。他们一家呆在埃及,直到希律王死后才回来。

  对于三贤人是何时到达伯力恒的,基督徒有不同的说法。一些人认为是在耶稣降生的当晚到达的,有的认为是在12天之后。甚至有的认为,东方三贤人是在耶稣降生两年后才到达伯利恒的。

  1月6日过主显节,并非因为众所周知这一天是东方三贤人到达耶稣降生地的确切日期,而是因为世上有学问的人和统治者了解了上帝让耶稣降生的意图。

3.复活节(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

  复活节是法国民间传统的宗教节日,在每年春分(三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届时,全国放假。复活节也称“主复活节”或“耶稣复活节瞻礼”,为纪念耶稣复活所设。

  节日前夕,糖果商店的橱窗里摆满了各式用巧克力制作的糖蛋、糖鱼和系着丝带的五颜六色的彩钟,应有尽有。相传,在复活节前的圣日(即星期四至星期六),所有教堂里的钟都将飞往罗马接受祝福。当它们返回时便把带回来的各种礼物撒向人间,孩子们吃的糖果便是由它们带回来的。节日里,人们以彩蛋作为礼物互相赠送,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以能够得到一枚精美的彩蛋而感到幸运、欢喜。因为彩蛋不仅是耶稣复活的象征,也是“开化”、“诞生”、“春天”等众多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法国,彩蛋制作已成为一种艺术。人们有的是在真蛋壳上涂色作画,有的是在用金属、陶瓷、塑料、玻璃、木头等为原料的蛋坯上绘色饰彩、精雕细刻,甚至还要嵌金饰玉。在农村,复活节前神甫的侍童会挨家挨户地吟唱耶稣受难曲,募集鸡蛋,用以制作复活节彩蛋。

4.耶稣升天节(复活节后四十天)

  耶稣升天节亦称“基督升天节”、“耶稣升天瞻礼”或“主升天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升天”的节日。据《新约圣经》载,耶稣于“复活”后第40日“升天”。后来教会规定复活节后第40日(5月1日和6月4日之间)为此节。

  耶稣升天节传说起源于耶路撒冷教会,约4世纪时始举行。由于历法不同,在具体日期上,西部教会使用格列历后,节期与现在公历相同;东正教及其他东方教会仍沿用旧历,节期常迟于公历13、14天。

  升天节永远定于复活节40天后的星期四,它可以被看作是对复活节所庆祝之事件的继续。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基督——在复活并对于门徒有所嘱托之后——最终的升天。从神学上讲,升天意味着复活的基督对其门徒之显现期的结束。升天表明了“升高”之主题的重要性,耶稣被看作是已升高到上帝的右边。

  耶稣升天被看作是耶稣基督救世工程的完成,古代基督教会在这天举行游行庆祝活动。游行起源于耶路撒冷,寓意着耶稣领导门徒出城到了橄榄山。中世纪的法国、德国,常以游行来进行纪念活动。

5.圣灵降临节/五旬节(复活节后第50天)

  五旬节,亦称圣灵降临节,被定于复活节后的第五十天,是教会用来庆祝圣灵被赐给使徒们,使得教会在早期迅速成长的一个节日。

  圣灵降临节(英文名:Pentecost(weeks))。复活节后第五十天,耶稣升天后第十天的主日,使徒们正聚集于耶路撒冷,圣灵突然从天而降,落在各人身上。于是众使徒大得力量,同别人广传福音,那天,约有三千人信了耶稣。之后又有五千人信仰基督,每天人数加增。因此,圣灵降临节就是初期基督教会诞生之日,十分重要。使徒们以后遂勇赴各地宣扬耶稣救人福音,而教会最后遂得以扩展至全世界。根据第四世纪末,西班牙修道女以塞利亚所写的“朝圣记”,当时在耶路撒冷的教会已经庆祝圣灵降临节了(PilgrimageofEthria.pp.150)。圣灵降临节后的第一主日,叫做“三位一体日”(TrinitySunday),纪念耶稣在世一生事迹,圣灵降临,以及三位一体的真神。从三位一体主日开始,直至降临期这段时期,称为“三位一体期”(TrinitySeason),一共包括有二十几个主日,教会历中称为三位一体后第一主日、第二主日……。

  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复活”后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由于历法的不同,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在具体日期上常比天主教、新教迟13、14天。

  圣灵降临节的庆典中,天主教弥撒祭服为红色,依照教宗依诺森的解释,红色令人想起圣神降临时地充满神奇力量的火舌形象。

  圣灵对于基督徒的思想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灵恩运动在世界各地教会中的兴起已经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圣灵所具有的特别地位。五旬节也是基督教年历中十分重要的节日,在许多基督教传统中,它被看作是仅次于复活节的节日。五旬节在古英语作品中也被称为“Whitsun”(字面意思即“白色周日”),这是由于在这个节日,教职人员都身穿白色服装。

6.五一国际劳动节/铃兰节(公历5月1日)

  五月一日,是法国的法定假日,也是国际劳动节,其实从法国的传统习俗来看,五月一日和铃兰花(lemuguet)联系一直很紧密,法国人也一直有互赠铃兰、互相祝愿一年幸福的传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法国历史上和五月一日有关的动人故事和传说吧。

  现代社会每年的五月一日,法国人有互赠铃兰、互相祝愿一年幸福的传统。获赠人通常将花挂在房间里保存全年,象征幸福永驻。这种有香味的小花,在法国的婚礼上通常也可以看到。送铃兰给新娘,祝福新人“幸福的到来”。在法国赠送铃兰花的传统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法国的国王是查理九世,据说他在某年的五月一日收到了一束铃兰花,从此五月一日赠送铃兰便成为惯例和传统,这里我们暂且不用考证这种说法的真伪,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十五世纪的法国,五月一日已经是一个和爱情有关的节日,当时的王公贵族们会去森林里砍伐一些小树枝用来作为居家装饰的摆设,同时他们还会用树叶和花朵编织成戴在头上的花圈,自己佩戴并送给心爱的人。直到目前,这些几乎被遗忘的习俗仍然在法国的某些地区存在,比如很多地区还保留了五月树的节目,在法国东部,有时树代表尊重,从四月三十日夜间至五月一日之间,为了表达对当地政府官员的尊敬,人们会把树砍倒后送到他的家门口;有时树则象征爱情,五月一日的这一天,年轻男子会把一段树放在未出嫁的年轻女子的家门口,用以表达对她的爱慕之心。

  铃兰花,因花季在五月,所以传统上一直被看作吉祥、幸福的象征,此外拉丁语中铃兰也有“回归幸福”的意思,在法国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如果谁找到了一束有13朵花骨朵的铃兰花,那此人将会受到命运的特别垂青,也就是好运连连、命运好。历史从古走到今天,在法国铃兰花一直和美好、美丽联系在一起,比如法国已故著名服装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Dior)最喜欢的花就是铃兰花,而法国的很多香水都含有铃兰的味道。

7.国庆日(公历7月14日)

  法国国庆日是每年的7月14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在法国,每年国庆节的阅兵式是庆典活动的重头戏。

  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1880年,7月14日被正式确立为法国的国庆日,法国人每年都要隆重纪念这个象征自由和革命的日子。这一天的夜晚成为欢乐的海洋,法国的标志埃菲尔铁塔为火树银花所映衬。

  人们通常认为,法国国庆日的正式确定是1789年,其实不然。虽然为纪念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这一光辉的日子,曾一度将1789年的7月14日作为国庆日。但1814年封建王朝复辟后,宣布7月14日为“国耻日”和“杀人犯的节日”。1870年,共和国恢复,1879年,共和党人成立了政府,议会由凡尔赛迁到了巴黎。翌年6月,法国议会正式通过法令,将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

8.圣母升天节(公历8月15日(天主教)、8月27日(东正教))

  圣母升天节是天主教、东正教的宗教节日。又称圣母升天瞻礼、圣母安息节。在天主教、东正教的教义中,谓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在结束在世的生命之后,灵体一齐被接进天堂。

  天主教于公历8月15日举行,东正教于公历8月27日或28日举行。这是关于圣母玛利亚最古老、神圣的节日。圣母灵魂与肉身一同升天被教宗碧岳十二世声明为当信的教义,是天主启示的真理。此节日是圣母众多庆节中最大者。

  圣母升天节纪念于每年的8月15日,在厄弗所大公会议基于肯定耶稣是真天主又是真人,宣认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的信理。此后圣母敬礼便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至教宗本笃十四世,宣布玛利亚升天为可靠意见,1950年颁定:“童贞玛利亚灵魂肉身蒙召升到天国的荣耀”为信理。

  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及圣公会亦同时相信这条信条。在很多天主教传统的国家,圣母升天节是国家公共假日。这些国家包括比利时,喀麦隆,法国,意大利,波兰和西班牙等。

9.诸圣瞻礼节(公历11月1日)

  诸圣瞻礼节,每年11月1日是“所有圣徒”的节日。这天并不像11月2日,是为纪念死者而设。然而,因为作为法定节假日,这天人们会携一束菊花,祭奠已故亲人。每年11月1日,天主教堂会纪念所有的圣徒,无论他们是否为人熟知。这是为了让人们知道,神圣不仅仅属于精英,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从中世纪开始,人们就有每年纪念逝者的习俗。因此,在11月1日纪念完圣徒后,人们在第二天会为逝者祈祷。在天主教建筑中,这两个节日被不同的装饰颜色区分开。11月1日是白色,而11月2日是紫色。

10.停战节(公历11月11日)

  11月11日的停战节,本来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的节日,后人在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时,也深深地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烈士和死难的亲人。

  依照惯例,这一天如同国庆节一样,由总统或总理亲自向军中有功官兵以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幸存的英雄们颁发奖章,以表彰他们的功勋。授勋仪式结束以后,还有一项固定的节日内容:由总统或总理设宴举行各种招待会。

  停战节这天原来也属于全国性假日,吉斯卡尔·德斯坦任总统时决定取消这一假日,但有不少单位,尤其是大、中、小学校,至今仍坚持在这一天放假。

11.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耶稣诞辰,译名为“基督弥撒”,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基督教,在每年12月25日。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

  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则在每年的1月7日。

  法国的一般成年人,在圣诞前夕差不多都要到教会参加子夜弥撒。在完毕后,家人同去最年老的已婚的哥哥或姊姊的家里,团聚吃饭。这个集会,讨论家中要事,但遇有家人不和睦的,在此后也前嫌冰释,大家要和好如初了,所以圣诞在法国是一个仁慈的日子。

第四周:吃

第五周:法国教育

词汇

法语词汇:

  • 托儿所:creche(municipale/parentale)
  • 幼儿园:ecole maternelle
  • 小学:ecole primaire-ecolier,ere
  • 中学:college-collegien,ne
  • 高中:lycee-lyceen,ne
  • 普通大学:Universite-etudiant,e
  • 大大学/大学校:Grande ecole

教育(全免费)

  • 小学5年、中学4年
  • 大大学、大学校:Grande ecole

托儿所

  • 3个月大就可送。去托儿所托儿所由国家负责运营,收很少的钱帮忙照看双职工家庭的小孩。

学前教育

——非义务,免费,就近原则

  • 学前教育为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根据家长的要求,2-6岁的儿童,都可送入家庭居住地附近的幼儿园或附设在小学的幼儿班。
  • 法语称作:Ecole maternelle(母育学校)
  • 在法国,超过99%的法国小孩上幼儿园。法国人的邻居,德国人就没那么好命了!
  • 法国早在120年前即1889年就通过立法确定小学教师为国家公务员,其工资由国家财政负担。
  • 在日本:日本的教师待遇在全国任何学校都是一样的。城市与农村,最南与最北都没有差别。而且所有的教师都是政府公务员待遇。中小学教师不评职称。一经当上教师,就是终身制。享受公务员待遇,而且是公务员身份。

小学

学年 学期
image-20200609200631387 image-20200609200655741

初中(College)4年

—-学年10月中旬开始到第二年的7月中旬结序

  1. 10月中旬-12月的圣诞节,放假两周
  2. 1月初到3月末,复活节放假两周
  3. 4月中旬到7月中旬
  4. 三个月悠长的暑假

每个小学期结束,发成绩单,父母签字。每三个月一次家长会。7月,学年结束时,学校综合测评,确定升级或降级。

初三选择

选择 上班
image-20200609201049669 初中毕业的人在16岁前要学习1-2年的职业技能,颁发CAP或者是BEP文凭。
image-20200609201137431
读高中 毕业会考
  • BAC相关:法国统一中学毕业会考(BAC)制度,由拿破仑1808年立法确立。在法国,BAC成绩是申请大学的依据,算是法国版的“高考”。与其他国家不同,法国“高考”始终绕不开哲学这个科目;哲学也是法国高中第三年的必修科目。

高三必修课:哲学

BAC改革新举措

  • 法国教育部长布兰盖(Jean-Michel Blanquer)于2018年2月14日正式宣布未来高中毕业会考(baccalaureat)改革内容,将在2021年生效。会考总成绩将由四项笔试和一项口试(占60%)成绩及平时测验(占40%)成绩组成。此外,部长宣布还对高中科目和课时有重大改革:普通类高中生结束分科,改由选择专业课程代替。
  • 目前高中毕业会考有十几项考试,从2021年开始只有四项笔试和一项大型口试(grand oral),占会考总成绩的60%。

高考时间

时间 内容
高二(premiere)期末 法语考试(笔试和口试)
高三(terminate)春假后 有两项考试,考试科目根据学生所选科目而定
高三毕业班的6月底 哲学考试,口试
  • 口试也在高三毕业班的6月底进行,是针对一项从高二就开始进行的项目,涵盖一到两门所学科目口试由个人完成,时间是20分钟,其中有10分钟的项目介绍和10分钟的问答,由三位考官共同评分,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能力。相关项目在高二时由小组团队完成,在毕业班时则由个人单独完成。
  • 这项改革涉及普通类(general)和技术类(technologique)会考,包括70%的高中生。

普通类高中生结束分科以细分“专业”代替

  • 高中文(L)、商(ES)、理(S)的分科(系列)将不存在了。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及“避免过早分科”,2018新学年进入高一(seconde)的学生将不再选择分科,而是在高二选择专业学科。
  • 高二所有普通类的学生都将学习法语、历史一地理、道德与公民教育、两种实用语言(LV1和LV2)、体育和一门名为“科学与数码人文科学”的新科目。
  • 除了这些必修科目,每个学生还必须选择三门专业课程,共有11种可选课程,包括:艺术、生态学-农业-领土特征、历史-地理-地缘政治-政治学、人文-文学-哲学、外国语言和文学、数学、数码与计算机科学、生命学与地球科学、工程科学、经济与社会科学、物理-化学。

小王子音乐剧特点

内容提要 法国音乐舞台剧《小王子》改编自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同名童话。贯穿于始终的诗意、忧伤和孤独让无数观众看后都烯嘘感动。《小王子》在凝练透彻的意象中洞察生命的本质,为人们提供了直面现实和反省自我精神世界的途径,同时揭示出人类生存困境的现代悲剧主题。

  一个微小屏弱的童话形象小王子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一个名字,至今,他的家乡法国里昂机场仍然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法国飞行员兼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自1943年《小王子》在纽约问世以来,达到五亿册的销量。它不但被誉为有史以来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而且还被翻译成102种文字。正因为原著如此受欢迎,西方各国改编的话剧、电影一直热演不衰其中法国版音乐剧《小王子》被公认为是最忠实于原著、制作最为精良和最成功的一个版本。2007年7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就好评如潮。发人深省的童话故事加上优雅清新的法国音乐,美轮美免的舞台布景加上制作考究的演出服装,让所有观众沉醉于其中的同时也重新找回了心中那份遗失已久的纯真和美好。更为重要的是圣埃克苏佩里通过《小王子》透射出了20世纪人类生存错位和苍凉的现代主题。在他淡淡的忧伤和哀愁中,人们感受到了《小王子》意在传递给世人的一种精神道德力量。简单的故事情节却也包含了现代悲剧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悲剧的审美价值

  古希腊传统的悲剧主要是着力突出英雄人物形象;而现代悲剧则是更注重小人物的悲离合。剧本里不再有传统式的英雄人物,所有的人物都是最为司空见惯的平凡人,如那些渺小、软弱、可怜、想要挣脱命运咖锁,力图改变生存环境的在理想与现实中挫败的普通人。因此,他们的弱点是人类的共有弱点,而他们的悲剧就成为了整个人类的悲剧。现代悲剧的格调是深沉内在的。现代剧作家所着力挖掘的重心不再是现实的惨烈悲壮,而是通过它来警醒社会,力求从外在现象的描述开始,达到对社会内在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作为社会生活中悲剧现象的艺术反映,现代悲剧的基础是人与社会的异化与反异化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重心最终要落在社会人的身上,因而悲剧始终是人的悲剧而现代社会中人的危机和生存困境则是现代悲剧要处理的核心问题。
  一直以来,审美就被理解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感觉和体验,是一种感性地把握美的式。在马克思看来,艺术原本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哲学、宗教、实践精神等其他的掌握方式。其特点就在于是以感性的、审美的方式把握对象世界,既能达到对对象世界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保持人的审美情感体验,进而保持人们精神世界之感性的丰富性。那么,审美意义上的悲情应该是能让人“以悲为美”,从中获得审美愉快。这种悲情产生于人与一种无形的自然力量或自己认同的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悲剧之所以能够带来审美价值,是因为观众和读者自身的经历对审美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中的悲剧是戏剧中悲剧的来源和基础,而戏剧悲剧则是生活悲剧在舞台上的再现。也许剧中人的生活经历就是我们自己的曾抑或是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这样一来,在剧本和观众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但仅有共鸣是不够的,因为只有悲剧,没有崇高,就谈不上悲剧的审美价值。因此 悲剧欣赏心理效应总是具有两重性,它既有催人泪下的一面,又有促人奋进的一面,也就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悲剧既能使人“引起怜悯和同情”,又能“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矛盾冲突的类型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外冲突和人与自身灵魂的内冲突的混合,而其中最能体现悲剧的价值同时也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往往是人自身的内在冲突。悲剧可以通过怜悯净化感情。这就是说,它使我们产生一种想象中的同情而忘掉单纯的个人打算。它超越在我们本身的利害之上,使我们对人性发生崇高的永恒的兴趣。它使我们看到伟大的、遥远的、可能的事物就像看到真实的、细小的、眼前的事物一样。它有如一面镜子给我们显示了人的生活、思想和行为,从而告诉我们在这个世上还有一些或有过一些别的人像我们自己一样。它揭开了人类心灵的内幕。它使我们对于切可以感染我们共同天性的东西不会无动于衷。正如刘再复所言:“心灵是文学的根低。伟大的文学仰仗着心灵的渗透力,把高洁的芬芳注入世界。”

二、作者创作动因探析

  在法国文学史上,圣埃克苏佩里是一位殊的作家,他的人生与小王子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圣埃克苏佩里1900年6月29日出生于法国里昂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圣埃克苏佩里家族在当地声名显赫,生活富有,拥有自己的城堡。他小时候深受家族影响,对人类美好理想的信仰极为忠诚。1921-1923年圣埃克苏佩里在法国空军服役,1927年春加入飞行员的行列,与著名飞行员梅尔莫兹、吉约梅、艾基安等人开辟了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以及塞内加尔首府达喀尔的邮政航线。1939年德国法西斯入侵法国,他不顾自己曾多次负伤,毅然参加了抗德战争。1940年法国战败,他所在的部队损失惨重。他随后复员只身流亡美国。1943年,首版《小王子》在纽约出版之际,已经43岁的圣埃克苏佩里经强烈要求再次入伍,回到了法国在北非的抗战基地阿尔及尔。1944年7月31日上午,他出航执行官九次飞行任务,竟然神秘失踪,成为法国学史上的传奇。
  在《小王子》中,圣埃克苏佩里将自己化身为孩童和形单影只的飞行员。事实上小王子与飞行员的对话正是圣埃克苏佩里的内心独白。飞行员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圣埃克苏佩里,而小王子则是他向往回归童年的另一个自己。剧中导演也刻意让飞行员和小王子佩戴了同样一条橙色的围巾以示两人的同一性,而当小王子初次看到飞行员的飞机时也不禁感叹:“难道你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小王子在地球上的孤单旅程其实正是圣埃克苏佩里在现实世界中的寂寞体验。六个星球上行事诡诵的人就是现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他们善于伪装自己,他们喜欢带着符号般的假面具。而剧中的玫瑰则是圣埃克苏佩里妻子的象征,他当初就如小王子那样的爱上了玫瑰 移居美国后 与妻子发生了一场感情纠纷,虽然后来重归于好,但是这段纠纷在他的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借小王子的口说出了内心的想法:“我那时什么也不懂!我应该根据她的行为,而不是根据她的话来判断她。她使我的生活芬芳多彩,我真不该离开她跑出来。我本应该猜出在她那令人爱怜的花招后面所隐藏的温情。花是多么自相矛盾!我当时太年轻,还不懂得爱她。”
  《小王子》是圣埃克苏佩里心灵的自画像。他是一个有着成人的外壳但内心却拒绝长大的人。他感伤留恋美好童年的逝去,他厌倦成人世界的虚无盲目。成长对他而言是非常无可奈何的事。他在《小王子》中承认童年时代绝对真理观的崩溃造成了个人心理上的混乱与迷悯,而这正是进入成人世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成人世界中,“每件事的本身都是大谜团”。他很惊讶, 孩童时代无限的眼界已经变得狭溢。在成人眼光的局限下,他的游戏天堂早已荡然无存。更让人难受的是,他发现自己“永远找不回无限宽广的世界”。进入成人世界,代表着他被屏弃在了菩提树和冷杉木林立的美丽花园之外,从此无法尽情嬉游。他曾经在给母亲的信里说,“我不确定我童年以后是否真的活过。”[2]对圣埃克苏佩里来说,长大成人是无可救赎的原罪。他之所以选择童话体裁是因为童话世界里想像可以天马行空,这种特定模式不受时间限制,它可以说明现在、过去和未来,可谓“事近而喻远”。它是超现实的,但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又会发现,在这些奇异的世界中又处处闪耀着现实社会的折光,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思想情感。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使我们轻易回到了最初的心灵轨道 获得了反思的角度。而他自己以回归童年之心看待曾经有过的烦恼,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智慧。

三、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主题

  文学性就是诗性,那是人类原始生命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提升的制高点。法国音乐剧《小王子》没有火力四射的热舞,没有俏皮搞笑的台词,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哲理,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它会让那些带着“娱乐”心理前去欣赏的人大失所望;也会让那些善于思考和感悟的人们清然泪下。看似简单的言语中却充满了丰富的哲理,提醒盲目奔波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虽然很多人早已经忘记,重拾那份渐行渐远的纯真美好
才能真正发现原来最珍贵的一直就在身边。
  一名飞行员由于飞机故障,迫降到了撒哈拉大沙漠中碰巧遇到一名来自外星的小王子。通过与小王子共度8天的交流,飞行员了解到小王子所居住的星球的奇特情况以及他在太空中的奇遇:小王子分别拜访了权力幻想狂的国王、爱慕虚荣爱听谎言的人、深陷混渎迷惘中不能自拔的酒鬼、醉心于算计的商人、墨守成规的点灯人和自命不凡的教条地理学家。作者以来自异域的小王子为视角,放大了现实世界中可怜人的滑稽和荒唐。同时小王子对于怪人们的感受也渗透出圣埃克苏佩里对于成人世界洞察后的无奈与失望。来到地球后,无比寂寞的小王子想念他的玫瑰花 想念他的小星球。后来小王子又遇到了蛇、玫瑰花、狐狸、扳道工、商贩。由此他看透了人生的虚无和盲目,同时他也洞彻到了世界上最珍贵朴实的爱情和友情要用心去体会感受。《小王子》营造了诗画一般的意境,既针矿了时弊鞭达了世界上的丑恶现象,“又展示了一个延绵不断的经验流中的人生本质”,试图指出一条通向人类文明“理想境界”的道路。[3]成人世界通过小王子的视角被陌生化,作者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成人们扭曲的生命形态。整部作品充满诗意与忧伤、孤独,以及在这种孤独中寻找某种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押击现实生活中的某种价值观 捍卫人类的精神家园。它的价值更多的是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隐埋着对于人类生存体验和生存意义的深刻反思。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反映人类生存的困境主题,是为陷入精神危机中的现代人类寻找出路。圣埃克苏佩里以自己的努力和亲身感受,回答了这一紧迫的时代课题。他向人的精神世界发问 揭示人的心灵在社会重压下的痛苦和扭曲,对人物心灵做了深层透视,以此去探索产生现代生活悲剧的内在根源。他用作品来体现现代人的困惑与迷茫,以及内心的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束缚变的越来越多,在现代都市,在一个以效益为最高指标、竞争为基本手段、自利为追逐目的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络似乎越来越容易,而心灵的沟通却越来越难;交往越来越频繁,但情义却越来越淡漠了。人人活在自己苦心经营的城堡里,人际的疏离、人心的冷漠却成了后现代肆意蔓延的流行趋势。后现代中人的生存和心灵空间受到消费主义的挤压,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被商品的消费逻辑所操纵。人们贴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心灵也日渐枯竭。在“价值颠覆”和“价值崩溃”中人们拥有了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人们在渐渐屈从于金钱和权力的同时,内心最真诚的判断标准也随之迷封起来。富裕的物质生活不应该再是道德行为的切实保障,也不再是幸福欢悦的唯一来源。

四、结语

  音乐剧《小王子》作为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之所以能够感动无数人,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以及对真、善、美的渴望,触动了心中最柔软最真实的角落。在剧尾小王子要离开地球时,戏剧冲突似乎达到了高潮,那种强大的震撼力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霓虹灯的小王子画像打在舞台布景上,而后瞬间就消失了,留下飞行员孤零零地在沙漠上伤心感叹,“世间最美和最让人悲伤的景色,就是他消失的地方。倘若有天你来到这个沙漠,刚好在这颗星星下面,有个小孩向你走过来,如果他有金色的头发,你一定猜出他是谁,请好心肠的您不要让我如此悲伤,一定写信告诉我,他回来了……。”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成人,所有的大人也都曾有过童年。人类一路跟随文明的进步至今,路边的风景丰富了我们的阅历却也有时让我们迷失。时光永远不会倒流,但永恒的纯真和美好却可以一直留存心间,激励我们前行。

莫奈《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作品赏析

  《日出·印象》[1] 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这种具有叛逆性的绘画,引起了官方的反对。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本身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

  ”如果你弄个《日出·印象》的黑白版本(如图),会发现太阳基本消失了……没错,太阳本身没有光,只是凭色彩的映衬,才制造出这样的效果!”

  当187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的评论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以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该画1985年被抢劫,据法国被盗艺术品侦缉处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岛一座别墅中查获。

马奈《吹笛少年》

  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画中带有日本绘画风格的《吹笛少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委拉斯贵支以及戈雅不用任何背景和装饰的画风。画中的吹笛少年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倾斜,手指在乐器的孔洞上按压,悠扬的音符流泻而出,脸上神情专注,谨慎的演出。

  运用三种基本色调—红色裤子、黑色上衣以及赭石色的背景。红色裤子两边的黑色边线,与黑色上衣连成一气,红、黑两色间的关系,被马奈以金黄色的衣扣和吹笛少年肩上的白色披带突显出来。赭石色的背景,是既无横面又无竖面的抽象背景,赭石色的底色,以人物为中心,渐次向外加深,使吹笛少年处于明亮的空间中。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草地上的午餐》(法文:Le déjeuner sur l’herbe)是法国写实派与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创作于1863年的一幅布面油画。原名为《浴》(法文:Le Bain)。现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画上拉斐尔的女神和乔尔乔内的仙女成了女模特儿,其中一个裸体,另一个半穿着衣服。她们和两个衣冠楚楚但显然又”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艺术家在树林中消遣娱乐。此画把人物置于同一类树木茂盛的背景中,中心展开了一个有限的深度,中间不远地方的那个弯腰的女子,成为与前景中的三个人物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构图的顶点。

画作内容

  《草地上的午餐》描绘的是一个愉快的午后,几个年轻人在草地共进午餐后的情景。画面的背景是茂密的树林,树木枝叶繁密茂盛。画面中间的绿草地上,一个赤裸的女人无拘无束地坐在草地上,手托着下巴,面对着画外,神情悠闲自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身边两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模样的人,他们两两相对,正半坐半卧地谈论着,一个还伸出手比划着什么。他们的前方堆满了女人的衣服、帽子等东西,一个盛放野营食物的篮子翻倒在地,面包、水果等食物散落了一地。他们后方是一条流向画面深处的小溪,一个衣衫单薄的女人正站在小溪里汲水准备沐浴,小溪的深处隐约可见停泊着一只小船。

创作背景

  马奈出生在巴黎一个富有的法官家庭,16岁那年在父母的安排下,登上轮船当海员。大海变幻无常的各种景致,激发了他描绘自然美的激情。两年以后,马奈毅然进入学院派画家库图尔的画室学习。但是,不久之后,他便认为学院派的风格僵化、虚假,甚至发出”走进画室就如进入坟墓”的感叹。

  离开画室后,马奈到各地美术馆临摹和研究前代大师们的作品,并在实际创作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独特的创新思想。经过不断的磨练,马奈终于在1863年创作出了《草地上的午餐》。

艺术鉴赏

画面

  整个画面清新、淡雅,把一次草地午餐描绘得愉快、闲适、随意、自然。画面上蜿蜓曲折分成两个层次的流水,使画面有一种流动的感觉。画上色彩浓重,光线也很强烈,具有很强的色感和光感。

画法

  这幅画的画法抛弃了人们所习惯的光滑用笔,而且不借助线条而是用色彩造型。并且作者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和明快的平透色彩,从而彻底突破了传统的厚涂法,使画面变成了二度平面。

构图

  在构图上,马奈采用了稳定的三角形,画面中间的三位人物与远处的女子及更远处的森林深处等,都可以构成纵深的三角形。

技巧

  技巧方面,古典主义绘画讲究透视、空间,观者在欣赏一幅古典绘画时,通常能感觉画面所营造出的景深感。而马奈则试图打破古典绘画这一传统,《草地上的午餐》的光源似乎来自画的正前方,不柔和的光线赋予了画面一种平面感,所需色彩均被平涂于画布之上,同时简化对象的明暗层次,省略中间色,加强光影间的对比。这样一来,画面的空间关系被削弱,平面感增强,进而一种有悖于传统绘画的新式绘画语言—平面性应运而生。

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

  《红磨坊的舞会》又名《煎饼磨坊的舞会》,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1876年所创作的一幅油画。

  这幅作品描绘出众多的人物,给人拥挤的感觉,人头攒动,色斑跳跃,热闹非凡,给人以愉快欢乐的强烈印象。

创作背景

  1899年在法国蒙马特开业的”红磨坊”酒吧吸引了包括英国王太子在内的社会名流及众多年轻作家、艺术家。经历了100多年风雨沧桑的”红磨坊”,在历史的境迁中,丝毫没有褪色,反而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屋顶上旋转的大红风车已经成为巴黎蒙马特的标志,更令全世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向往。

  ”红磨坊”长盛不衰的原因还有两个:首先,令众多贪杯者流连忘返的”红磨坊”啤酒,一直严格地遵守并保留了传统的啤酒酿造工艺,独特的口味令无数人开怀畅饮,夜夜不归。另外, “红磨坊”酒吧与法国后印象派绘画大师雷诺阿的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雷诺阿是”红磨坊”的常客,他创作了《红磨坊的舞会》。其后,他受酒吧老板之邀为其创作宣传海报,当那些大胆革新及充满艺术品位的海报贴满大街小巷时,无数人涌向红磨坊酒吧。

  法国红磨坊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899年开业至今,五代经营者将红磨坊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其传统的酿酒工艺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